媒体艺院

湖北日报:传统戏曲融入歌剧表演,湖北艺术家探索民族歌剧教学新模式

出处:湖北日报  文字:张歆  时间:2019-09-04
字体:放大 缩小

湖北日报讯:

 

湖北日报讯(记者张歆)一架钢琴,一条长凳,一面屏风,一张椅子,几个箱子,构成了全部的舞台。9月2日至4日,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项目汇报演出在湖北剧院上演。

与以往的剧场演出不同,此次演出舞台道具简易,有的演员还需进行无实物表演。“这实质上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”项目负责人、国家一级演员刘丹丽表示,没有舞台环境的烘托,情绪的传达全部依赖演员,演员在唱的同时,要时刻沉浸在角色中,才能做到打动人心。

参演的40位学员多为高校声乐教师和歌剧演员,年龄层在23岁到45岁之间,是我国民族歌剧的中坚力量,舞台上,他们和角色融为一体,赢得观众阵阵掌声。

然而,两个月前,指导老师们发现,学员们在声乐上都有优秀的表现,但落实到民族歌剧表演中,却难以做到“唱什么、像什么”。

学员演技层面的转变,得益于两个月来的集中培训。

“戏曲滋养了我。”回顾自己的艺术历程,刘丹丽动情地说,在成为歌剧演员前,她是楚剧青衣。“戏曲行当遵循非常科学的规则,能帮助演员迅速定位角色。”刘丹丽表示,民族歌剧中,具有传统戏曲功底的演员并不鲜见,第二代“白毛女”的扮演者李元华本身也是京剧表演艺术家。

基于此,歌剧表演导师除了知名作曲家、歌剧理论家、歌剧表演艺术家外,刘丹丽还邀请了戏曲名家言传身教,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郑传寅,歌剧、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,荀派艺术继承人李兰萍均在其中。

“在角色定位的基础上,学员们挖掘剧本人物、体会人物的情感,在演出才能中迸发爱与激情。”刘丹丽解释道。

学员章蔓丽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声乐副教授,在两个月的培养项目中,她坚持每天记录所思所想,形成约6万字的文字材料,“民族歌剧需要传承,培训结束后,我可以把学到的内容教与我的学生。”


原文地址:http://hbrbshare.hubeidaily.net/hbshare/news/detail_index.html?contentType=5&contentId=592550&cId=0&from=groupmessage&isappinstalled=0&tencentShare=1

关闭】 【打印
上一篇: 中新网:浙艺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周丽芳谈非遗:以展览促“小众”变“大众”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