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艺院

华音网:民族管弦乐音画《听见江南》圆满上演,刷新观众感官体验

出处:华音网  文字:  编辑:管理员  时间:2022-01-07
字体:放大 缩小

《听见江南》·序

江南的声音,从自然中来,往人世间去,与天地人和。我想,有了声音的美,才是江南。

       昨晚19:15,大型民族管弦乐音画《听见江南》在浙江实验艺术剧场华丽上演。这台演出作为2020年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、2021-2022年浙江省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题材扶持项目,也是浙江省舞台艺术“1111”人才计划成果展示的重要作品,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、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。


       整场演出不设导聆,开场一人坐于舞台右侧抚琴,在悠远的古琴声中,我们的目光追随着“荷花仙子”的灵动身姿,沉浸在“听见江南”的诗画中。

微信图片_20220109164739.jpg

听见地道江南韵味

       民族管弦乐音画,“音”在前,“画”在后。展现的是音画交融,但笔者认为“音”依旧是决定演出质量的灵魂。《听见江南》,要听浙江地区的远古之声,也要听有浓郁江南韵味的民间乐曲,更要听反映当代浙江风貌的丝竹新作。整场演出涵盖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多首富有江南气息的乐曲,让观众在时间维度上感受江南人文的历史纵深。、

微信图片_20220109164742.jpg

       从音乐呈现内容上来看,《听见江南》整理挖掘了浙江丰沛的传统及地方音乐文化。作品《良渚回响》以骨笛和埙作为主奏乐器,配以大段的打击乐和人声,力图用粗犷原始的乐音将观众带回浙江地区远古先民们的生活图景。其中音乐素材来自于浙东地区的渔歌号子,铿锵有力,为我们展现了不同于一般印象中的江南之声。

微信图片_20220109164744.jpg

微信图片_20220109164752.jpg

       著名浙派筝曲《高山流水》,重新编配为筝与室内乐版,在风格上保留了原曲的传统手法,音色浑厚优美,曲风优雅。由“江南笛王”赵松庭先生根据婺剧曲牌“乱弹二凡”改编而成的《二凡》,以竹笛三重奏与乐队的形式呈现,悲壮激昂,华美豪放。同样由婺剧曲牌改编而成的作品《花头台》,汇聚了吹、拉、弹、打等多样民族乐器,自始至终充满着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,音乐流畅明快,乐段行至尾处,让人觉得酣畅淋漓。

微信图片_20220109164801.jpg

      提到江南音乐,怎能没有江南丝竹?一曲《中花六板》,让江南丝竹在年轻一代民乐人的手中继续传承演绎。同时还有杭州民间乐曲《灯月交辉》的弹拨乐重奏,则展现的是中国民间的欢快曲调。

微信图片_20220109164810.jpg

      本场演出还包含三首新作品:由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翁持更创作的民族管弦乐《听见江南·序》,作为开场曲在优美旋律中带领观众走进江南诗画;由青年作曲家王云飞创作的民族室内乐《竹林七贤》则是展魏晋之风,在不同民族乐器的碰撞中彰显东方文化的风雅;压轴曲民族管弦乐《诗画浙江》同样由王云飞创作,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民族管弦乐团和浙江民族乐团共同演奏,曲中有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,也有当代浙江的繁荣气势与时代风貌。


打破民乐演出的传统概念

       演出当晚,台下观众反响热烈。一位民乐爱好者说:“演出非常震撼,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,特别有美感,给人视觉、听觉上的享受。”


      不同于我们通常想象中的音乐会形式,《听见江南》从演奏者服装、灯光、舞美等多方面进行创造性的实验,融合了诗词、绘画、书法等艺术形式,以多媒体数字科技赋能,呈现沉浸式、多元交互式的乐、舞、诗、画独造空间,让观众体验中国古典文化艺术意境。

微信图片_20220109164813.jpg

       每首乐曲不是简单的画配音,在舞台空间利用上能看出幕后人员的设计思考。例如《高山流水》的对角式设计布局,四名伴奏者背景大屏的山,与右侧“流水之下”的筝独奏者,形成了新的音乐声响空间,视觉上给人旷然之感。

       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《竹林七贤》,加入了现代舞的元素,一位“古代男子”于台前起舞,屏风将七位乐器演奏者分隔在后。舞台以音乐的缓急为空间变化的分割点,随着音乐的激烈,屏风展开舞者行至舞台后方,此时舞台的焦点从舞者转换成了乐者。

微信图片_20220109164822.jpg

      还有对于舞台升降台的利用,《良渚回响》乐曲以埙乐开始,吹埙者缓缓从台前升起,演员随着埙乐融入舞台的黑暗中,营造“先声夺人”的效果。

      民族器乐合奏《花头台》则是在乐曲前加入一段昆剧的武旦表演,屏幕投影为戏台,后接戏曲伴奏音乐演奏,让人更有身临其境之感。多媒体画面配合建筑光影,与现场音乐交互融合,令观众沉浸在多元复合的交感体验中。


探索民乐发展可能性

民乐以音画的形式呈现,其实并不陌生。2016年由上海民族乐团创演的《海上生民乐》,2018年由上海音乐学院打造的跨界融合器乐剧《笛韵天籁》,都是以民族乐器为载体,用民族音乐来讲故事,利用多媒体数字科技实现国乐文化和建筑光影的交互融合,达到良好的民乐传播效果。


民族管弦乐音画《听见江南》是一次有益的民乐发展探索,近九十分钟的演出中,九首民乐作品各有不同的“打开方式”,将江南之音融入了宋韵文化的美学意境,并以多媒体数字科技赋能,打造出让现场观众有沉浸式感官体验的多元舞台空间,在贴合音乐原意的基础上呈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江南诗画。


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更多面向大众的民乐艺术精品,注入地方文化特有的美学意境和时代风貌,通过民族之音唤醒大家情感的共鸣,也能激发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思考。
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_ia_ZkCKsgfGpi8LS7WP3g

1641718695(1).jpg


关闭】 【打印
上一篇: 中国蓝TV:民族管弦乐音画《听见江南》在浙江实验艺术剧场成功演出下一篇: